WFU

網站頁籤

2019年6月30日 星期日

青光眼是甚麼?






診間裡,遇到經由同事轉診來諮詢的一對年輕夫妻,轉診原因是高眼壓,疑似青光眼。
「請問醫師,我眼壓多少?多少才算正常」「視神經異常到底會怎樣?」「我到底有沒有青光眼啊?」

從問題中就可以感到隱藏的焦慮,我說「讓我們先多做一兩個檢查吧」
當日進一步的檢查完成後,結果如下

丈夫的診斷為雙眼視神經盤凹陷偏大,但無可見視神經損傷,只需一年追蹤一次。
妻子的診斷為雙眼疑似早期青光眼,建議安排後續視野檢查 「我們兩個的眼壓都是高眼壓,為甚麼醫師您的診斷差別這麼大呢?」丈夫提問
「其實高眼壓只是青光眼的一個重要危險因子,確切診斷還是看視神經健康與否,及有無合併其他危險因子,來判斷罹病風險」我一項項跟這對夫妻解釋。
最後,經過了半年的追蹤,丈夫保持定期追蹤,而妻子確診為早期青光眼,穩定治療中。

一種不可逆的視神經疾病,常和眼壓有關

先說結論

青光眼,是一種不可逆的視神經疾病,通常會持續惡化,最差會失明。

青光眼的診斷是看視神經
青光眼的診斷是看視神經
青光眼的診斷是看視神經   (很重要,只好打三次)

眼壓與青光眼

高眼壓,是罹患青光眼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,但非診斷的必要條件。

青光眼其實是一群不同成因的眼睛疾病,但都會造成同樣的特徵視神經受損以及視野缺損。視神經受損就無法恢復,「就像房子燒掉就沒了」,所以青光眼病情是不可逆的。

所謂的不同成因,眾說紛紜,其實是因為醫學上對青光眼致病機轉至今尚未完全瞭解。其中最重要的風險因素就是眼壓」。

一般正常的眼壓範圍,是介於8~22(有些說10~20)毫米汞柱(mmHg)之間

請大家想像,就像每個人對於各種壓力的抗壓能力不同,每個視神經能承受的眼(內)壓(力)也有個別差異,愈健康的視神經愈能承受壓力的本錢。

根據一個大型國外研究(Ocular Hypertension Treatment Study, OHTS)  ,將眼壓高的眼睛分為治療組(降壓)和觀察組(觀察),經過五年追蹤(phase 1 study),觀察組有9.5%變成青光眼,治療組有4.4%變成青光眼,多數醫師認為這有幾個臨床意義

1) 降低眼壓,可降低高眼壓的患者罹患青光眼 (9.5%   v.s. 4.4%)
2)   高眼壓症患者,就算不治療,經過五年仍有九成沒有變成青光眼(90.5%)

這也是為甚麼,
高眼壓症,不一定會罹患青光眼(如前面案例的丈夫)
眼壓正常,卻仍可能罹患青光眼(視神經抗壓力較弱)


眼壓測量,角膜厚度和青光眼

臨床上常遇到的狀況,高眼壓卻無青光眼,和正常眼壓卻罹患青光眼,常和兩個因素相關


眼壓測量

大家不一定有量過眼壓的經驗,不過應該都有量過血壓的經驗吧?   

最近剛參加了一場跨領域的研習會,邀請了某知名心臟內科醫師來分享高血壓和青光眼的關係,收穫滿滿,其中一個就是談到血壓到底怎麼量才準,該前輩說其實血壓測量會受許多因素影響,包括患者剛跑下樓梯/看到醫師白袍緊張,甚至憋尿(病患怕門診過號,一直沒去如廁),所以他比較相信病患在家自己量的血壓,而非在醫院測得的數據。

「不過眼壓又不能在家自己量?!

這句話其實是在問兩件事
(1) 自己在家量眼壓,有無必要
(2)   能不能自己在家量眼壓

先講,其實市面上已經可買到家用型眼壓計,所以在家量眼壓其實是做得到的,只是貴。
但是,眼壓其實只是青光眼的一個危險因子,而且就像血壓一樣會有晝夜起伏,最重要的是量測上有多技術性細節(中翻中就是常會量不準),所以除了少數特殊狀況,目前實務上沒有建議大家在家自行量眼壓。

而如果大家有做過眼科的檢查,相信一定會對一個噴空氣的檢查留下流淚深刻印象,其實這就是最常見的非接觸式眼壓測量(non-contact tonometry),原理是噴空氣到眼角膜上,藉由反彈到機器,來量測眼球內部壓力,好處是快速、非侵入性,缺點是某些病人(例如:眼反射強,緊張)測量時容易有誤差。

如果在某些情況下,醫師覺得非接觸式眼壓得到的數值有疑義的話,就可能會採取不同的方式測量,目前台灣常見的包括下列幾種

1) Applanation tonometry
    常見的是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ry,為以往認定眼壓測量的黃金標準,但由於耗時,如今多用在覆核(double check)其他眼壓計測得數值

2) Indentation tonometry
    最常見的如Tonopen®,在點一滴麻醉藥水後,用一支筆型眼壓計測量,常用於行動不變患者或是二線覆核眼壓。

3) Rebound tonometer
    近年較風行的是iCare®系列,有家用版和進階版,不需眼表麻醉和可上傳雲端是其優點。

4) Palpation
    其實就是觸診,醫師用指尖直接感覺患者眼球壓力,常用在手術中或是無眼壓計的情境。

角膜厚度

由於眼(內)壓(力)的測量都會透過眼角膜,所以角膜厚度其實跟眼壓息息相關。
上述提到的OHTS研究中,就發現角膜薄,是罹患青光眼的危險因子。臨床上通常有兩個情況

1) 後天角膜薄   (被低估)
      台灣最常見的就是患者做完近視雷射,角膜經過手術削薄後,會測得假性的正常眼壓,但由於高度近視患者本來就是青光眼的高危險群,所以如果只看眼壓正常,卻無詳細評估視神經健康與否,就說沒有青光眼,其實是很不客觀的。

2) 先天角膜薄 (體質)
   有些學者認為,角膜天生薄的患者,可能眼球結構上異於常人。

      反之,角膜厚的人常會測得比較高的眼壓(常見於年輕人,因為角膜會隨著年紀變薄,就像年紀大皮膚會變薄一樣),但是並無研究探討角膜厚是否就比較不會罹患青光眼。



眼壓高,角膜薄

講了這麼多,其實眼壓高和角膜薄都是青光眼的危險因子之一。
下面有個青光眼風險評估公式,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算算看(分數愈高,風險愈高)

OHTS  Risk  Calculator for POAG

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

青光眼預防與治療新進展


急性單眼模糊疼痛

65歲陳女士,周末夜在家看完電視,準備就寢時發現左側眼睛流淚脹痛,本不以為意,沒想一小時後開始頭痛想吐,連忙至急診就醫;醫師診治後判定是左眼急性青光眼發作,給予降眼壓藥物處理後,症狀改善而離院。回診時,左眼接受雷射治療,幸運地停掉所有藥物而眼壓仍維持正常,視線也逐漸改善;然而在視野檢查後,醫師告訴陳女士說,「其實你右眼也有青光眼! 最好雙眼都開始點降壓藥水,避免失明! 」

「怎麼會這樣 ?!」
我右眼眼壓正常怎會有青光眼?
「難道我要點一輩子藥水? 我會失明嗎?」

青光眼是全球不可逆失明的首位原因,初期完全沒症狀,部分末期患者的中心視力仍有壹點零(但視野嚴重受損)。到底該如何預防與治療呢?

1.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
青光眼成因繁雜,目前未有確切的預防措施,只能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;危險因子愈多,愈要早期檢查。有哪些常見危險因子呢?除了家族史外,最常見的就是"高眼壓",在此以同名口訣供大家聯想:

:高眼壓、高齡、高度近視/遠視
:眼球外傷、眼球手術(多次)
:血壓過低/過高

算一算,自己有幾個危險因子?

2.避免惡化,預防失能
青光眼治療目的,在於避免不可逆的惡化,預防視覺失能(失明)。目前唯一方法,就是降眼壓,方式包括藥物、雷射,及手術。

一般會先考慮低風險的藥物,或低侵入性的雷射,當效果不佳、副作用過大,或病情持續惡化,則考慮高風險的手術(小樑切除術或導管植入術)。然而,眼壓要多少才安全? 這要看視神經健康(抗壓)程度,無法一概而論,只能由醫師依照臨床經驗判斷,所以才有正常眼壓卻患青光眼,及高眼壓卻無青光眼,這兩種狀況。

3.「天天點,點藥一輩子,點到看不見?」
「愈點愈霧、愈點愈痛、忘了點藥」,這些都是患者常遇到、很挫折的事。人愈活愈老,視力、視神經功能、甚至記性,都會變差;長期藥水治療,愈點愈多,也容易併發乾眼症等不適,更大幅降低生活品質。那可以開刀嗎?─隔壁阿伯說開刀完還是看不到 ?其實,傳統青光眼開刀目的在於降低眼壓,避免惡化,無法改善視力。

上述是青光眼傳統藥物和手術的限制,隨著科技進步,目前青光眼治療有幾項新進展,分享如下,有機會再專文討論:(每個人情況不同,是否適用請和您的眼科醫師討論)

(1)無防腐劑的降壓藥水藉由無防腐劑的使用,降低眼表面接觸的藥物劑量,進而改善症狀與副作用。
(2)持續釋放型降壓藥物藉由不同途徑(如眼內植入物,淚管塞),自動且持續地釋放藥物(可達數個月),減少患者點藥障礙和依從性問題。
(3)白內障手術降眼壓對於特定青光眼族群(如閉鎖型),研究發現白內障手術,除了改善視力,亦可大幅降低眼壓。
(4)微創青光眼手術就像心導管之於開心手術一般,不同於傳統青光眼手術的風險高、恢復期長,針對特定青光眼患者(通常是病情較輕之患者),選擇風險較低、恢復快、免住院的方式來降眼壓,更可和白內障一併手術,同時改善視力,大大提升生活品質。


你有多久沒檢查眼睛了呢? 青光眼的預防治療千百種,趕快找時間關心自己的靈魂之窗吧!

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

青光眼面面觀 - 前言



視線模糊

一個平常如昔的夏日清晨,我一如往昔地走過醫院旁的寧靜小徑,進入診間,準備開始周六上午的眼科門診。這個診通常是讓平日上課的學童,或是臨時眼睛不適的患者,周末有個方便就診的選擇。隨著診間門推開,清爽的槴子花香氣先飄了進來,一位看起來四十歲上下,打扮入時、外表幹練的女性坐了下來。「林小姐您好,請問眼睛怎麼了呢」「醫師您好,我覺得我雙眼視線最近愈來愈模糊,晚上開始不敢開車,甚至最近連下樓梯都會很怕踩空....!! 

視力模糊是許多求診的民眾會提及的,原因百百種,不過今天這個症狀有點特別。初診看診先測量的視力結果:雙眼度數近視500度,單眼視力皆可矯正到壹零點 (正常);通常這時患者只會抱怨看手機看電腦眼睛酸澀,但不會有前述的遠距離症狀。

經過仔細檢查,林小姐的雙眼視神經有明顯受損,需要安排後續視野確診。我將檢查結果告知林小姐,「醫師,請問青光眼是甚麼要怎麼治療改善」「我眼壓正常,怎會得青光眼?」「這跟我每天用電腦有關係嗎?」「我會失明嗎??


青光眼是什麼 

青光眼是全球不可逆失明的首位原因,病因是眼球的視神經惡化導致視野(視線的範圍)缺損,最糟會導致永久且不可逆的失明。由於病程初期完全沒症狀,造成部分患者較晚發現罹病,發現時雖然視力保持壹點零,但是週遭視野已經嚴重受損,使得工作及生活上的嚴重失能。

目前唯一有效且可量化的治療,就是降低眼壓,方式包括藥物、雷射,及手術。但由於青光眼是不可逆的慢性病,常有病人抱怨「愈點愈霧愈痛,只能點一輩子,點到看不見嗎 ?」這其實是因為隨著年紀增加,罹病時間拉長,常會遇到藥物治療的副作用,導致療效降低和生活品質惡化,但是傳統手術也有可能會遇到的風險,這些往往困擾著病患和醫師。

接下來的幾篇文章,將會盡量從各種角度切入,跟大家分享青光眼的點點滴滴,以及我自己在近幾年參加國際學會所得到的新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