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光眼目前能夠做的治療,只有降低眼壓,方式包括眼藥水,雷射,或是手術。
當藥水或是雷射都嚐試過,眼壓卻壓不下來,或是視野持續惡化 (按:都沒招可用),就必須慎重考慮及早手術來降壓。
本文主要在分享青光眼手術的種類,副作用,以及近年來的發展。
青光眼手術完,到底能否看到?
其實老一輩的印象中,青光眼手術就是開刀前看不到,開刀後也看不到,唔知在開啥。我們跟大家先分享一個門診最常見的情境:
醫「你的藥水已經用到緊繃,眼壓還是太高,我建議你做手術」
醫「你這兩年視野快速惡化,藥物也加滿了,我建議你做手術」
病「眼睛開刀? 會不會很危險,我們可不可以再點藥點看看?」
病「眼睛開刀? 我阿公說他以前青光眼開完,還是看不到啊?」
病「眼睛開刀? 開完刀我的青光眼會好嗎? 可以重見光明嗎?」
(上述各種討論,大家可以自行組合)
手術的時機
其實開完刀到底會不會失明,還是會看得更好,都取決在手術時機。
早期介入,視神經受損少(本錢多),當然有機會維持現狀(少數人會改善)。
太晚介入,視神經死光光(沒本錢),當然進步空間少很多,但至少可避免惡化。
那我們幹嘛不一開始確診就開刀?
這就跟青光眼手術,本身有較高的不確定性有關。
手術種類
青光眼手術治療發展至今,大約有70年以上的歷史,目前主流的傳統青光眼手術如下:
1.青光眼小樑切除術(trabeculectomy)
主要是在眼球上方結膜(眼白),做一個從內而外排水的人工管道,來降壓。通常術後患者有很大機會可減少甚至完全停止藥水使用。但由於每個患者的體質不同,以往常會遇到出水管道沾黏塞住,使得眼壓再次上升;近年來由於抗沾黏藥物使用經驗增加,手術成功率已經大幅改善,但長期還是需要追蹤眼壓變化。
風險除了傷口感染外,少數會有眼壓過高/過低,黃斑部病變,甚至眼內出血、失明可能。由於術後眼壓變化大(不可預測性高),兩三個月內須配合醫師做較密集追蹤,才能提升長期成功率。
目前健保有給付。
目前健保有給付。
2.青光眼導管置入術(glaucoma drainage device, GDD)
用在接受過小樑切除術後失敗,或是初次手術就預見失敗率高的患者,目前在歐美國家較為盛行(和種族、眼球大小有關)。一樣是在眼球上方結膜,埋入一根特殊透明小管,將房水從眼內引流到結膜下腔,但由於這類導管放置需占掉一定空間,多用於眼窩空間較大的西方人,所以台灣的適用族群較少,主要還是看醫師臨床評估。
目前健保是屬於二線治療(需小樑切除術失敗過一次後)。
目前健保是屬於二線治療(需小樑切除術失敗過一次後)。
3. 睫狀體雷射破壞術/凝固術( transcleral laser cyclophotocoagulation, TSCP)
術後照顧
大家最常聽到的白內障手術的成功與否,手術本身佔了九成,術後照顧佔一成。
但是青光眼手術完全不一樣:手術成功只佔一半,另一半則是術後照顧。
青光眼術後,除了一般傷口照顧外,最重要的就是配合醫囑,按時點藥、按時回診。
就像做排水溝工程,做完後需要時間讓水溝風乾成形,青光眼手術也需要時間讓濾泡(水道)成熟(成形)。就像前面所說,每個人體質不同,手術後眼壓的高低起伏、濾泡成熟(水道成形)的速度也千變萬化---例如眼壓太低時要多靜養避免走動,眼壓太高時要多走動,甚至提早拆線,種種的情境,千變萬化,端賴患者和醫師的良好合作,一同走過恢復期。
近年來,由於觀念和技術的進步,部分患者可以改用白內障手術或是微創青光眼手術(micro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, MIGS)來治療青光眼,也有相當不錯的效果,日後會再發文跟大家分享。
我到底需不需要手術?
由於青光眼的治療相當個人化,手術的時機也因人而異。
選擇一位你相信的眼科醫師,按時回診;真的需要手術時,更要好好諮詢,千萬別因為盲目的恐懼,就錯過最佳的手術時機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