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網站頁籤

2019年7月1日 星期一

The good, the bad, and the ugly -談青光眼藥物治療與副作用

青光眼目前能夠做的治療,只有降低眼壓,方式包括眼藥水,雷射,或是手術
而其中最常見,就是使用降壓眼藥水。

本文主要在分享青光眼眼藥水的種類,副作用,以及近年來的發展。


降壓藥水好多種,哪種最好最有效? 

台灣市場上的青光眼眼藥水主要分為5種

1.    乙型阻斷劑(Beta-blocker)
       最老的藥,目前為健保第一線用藥,主要能降低房水生成。
       眼部副作用不多,少數為紅眼或輕微乾澀。
       全身副作用可能會降低心跳/血壓、支氣管收縮,所以心血管或肺部疾患病人需經過醫師評估後使用。

2.    縮瞳劑(Miotics)
       也是使用很久的藥,能促進房水排出。目前少用,多用於閉鎖性青光眼。
       眼部副作用是視力模糊,近視加深,紅眼等。
       全身副作用包括眼周緊繃,頭痛等。

3.    α2促進劑(Alpha-2 adrenergic agonist)
        健保第一線用藥,能夠降低房水生成且促進房水排出。
        眼部副作用包括紅眼、搔癢
        全身副作用包括嗜睡、口乾,疲倦。

4.    碳酸酐酶抑制劑(Carbonic anhydrase inhibitor)
        健保第二線用藥,能夠降低房水生成。
        眼部副作用包括短暫灼熱刺痛,短暫視覺模糊
        全身副作用包括口腔感到(藥水)苦味,磺胺類藥物過敏者不建議使用。
           
5.    前列腺素(Prostaglandin analogue)
        健保第二線用藥,能促進房水排出。
        目前為歐美第一線用藥,效果較強。
        眼部副作用包括紅眼、睫毛變長,眼周皮膚色素沉積(黑眼圈)或發紅
        全身副作用較少見。

上述五種藥物,除了前列腺素(晚上點)和乙狀阻斷劑(白天點)一天點一次以外,其餘皆需要兩到四次的點藥,在實務上其實相當麻煩,所以後來也出現了所謂的複方眼藥水(例如1+3,1+4,1+5, 3+4) 來簡化藥劑。

「說了那麼多,到底哪個效果最好? 」

其實就像高血壓藥每個人適合的不同,青光眼藥水效果也會因人而異。


沒有最好的藥,只有最適合你的藥

臨床上目前共識是,最少次數點藥,能夠達到目標眼壓(target   pressure),又少副作用,就是適合你的藥物。


長期點藥的效果和副作用

「每天點藥,沒量眼壓,我怎麼知道它有沒有效啊?」
「為甚麼我點了半年以後,還是沒改善,甚至愈來愈乾澀不舒服?」

長期點藥,如何保持穩定的療效,其實是有訣竅的,主要跟點藥方法有關(日後發文分享)。

青光眼的治療,其實就是在控制眼壓,避免視覺惡化,但受損的部分無法改善(這也是為何早期發現這麼重要!)   然後,長期點藥以後,由於藥物長期刺激眼球表面,終究會帶來包括乾眼、眼瞼炎、結膜炎等許多副作用,而這些副作用,其實在定期追蹤的時候,醫師可以透過適當的轉換或調整藥物,使其降到最低,進而提升視覺和生活的品質。

總結一句  沒有最好,只有最適合。
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青光眼藥水,請將您的需求和症狀,詳細和醫師討論。